餐飲在創業行業里面“門檻低,現金流好”,新入局的餐飲人越來越多,但是,餐飲真的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干嗎?事實上,餐飲業早已成為“最卷的行業”,沒有之一。
在疫情反復、消費收縮和渠道紅利消失等多重因素下,餐飲行業利潤逐年下降,同時,房租、用工、食材、營銷等經營成本連續上漲,相應的食安監管也不斷加強……在這些種種困難面前,餐飲人千萬注意以下幾點:
1.好賽道=成功
餐飲賽道選對品類很重要,選賽道既要具備市場調研能力,清楚所在城市/社區的人口規模、消費水平、習慣及口味偏好等;還要對意向品類的選址條件、運營難度等關鍵信息有充分掌握;更要對項目的投資回報率、回本時間、流動資金等進行精確計算……
餐飲早已過了“高毛利、高回報,野蠻生長”的階段,能賺錢的都是已經被反復驗證的成熟品類,比如“米、面、粉”等投入成本低、供應鏈成熟,且能夠穿越周期的品類;其次,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,“剛需”就意味著確定性,而“確定性”帶來的安全感,正是當下餐飲行業里最珍貴、也急需的。在這里告誡餐飲創業者,千萬抱著“短線操作,賭一把、賺快錢”的心態,尤其爆發型“網紅”品類,這些很多都是起盤快、崩盤也快。
對于“缺錢、缺技術,風險承受力低”的創業素人來說,選擇“剛需、高頻、高復購”的快餐或小吃品類,才是“穩穩地幸福”。
2.選址陷阱
低租金:餐飲的流量核心就是選址,資金不足的創業者,一定不能有“撿漏”心態,切記“好位置不便宜,便宜沒有好位置”。尤其警惕受疫情影響而空出大量鋪位的商圈或美食街,大量空置本身就說明這個位置抗風險能力差,不要任性做“接盤俠”。
購物中心:商圈流量并不代表門前流量,在疫情反復的情況下,購物中心尤其受傷慘重,客流量遠不及社區穩定,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商場后的步行街,妥妥的“燈下黑”,堂食品牌的噩夢。
同類抱團:很多人喜歡扎堆同品類門店,試圖價格戰與其他門店競爭,新手沒那么耐打,真打下來很可能兩敗俱傷,盡量選擇與不同客單價的品牌做鄰居,而不是扎堆在同價位品牌之間正面硬剛。
3.團購+探店
隨著短視頻的崛起,除了直播,“團購+達人探店”已經成為商家低成本引流的新引擎,出于競爭考慮,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將低價團購產品“常態化”,短期來看,門店流量確實得到了有效提升,但長遠看,常態化的打折極易拉低品牌的價值感,靠低價團購吸引來的“羊毛黨”也很難形成穩定的復購。
“團購+達人探店”作為引流手段之一,更適合用于“新店開業或產品上新”。日常引流絕不能寄希望于“長期開團”,“點評+外賣+私域+線下”的復合型布局才是最穩妥的流量打法。
4.合理組織結構+激勵
由于餐飲行業自身“受波動大、風險高”的特點,招工變得更為棘手,尤其是經驗豐富的店長,更是“一人難求”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創業者必須改變“老板思維”,通過制定合理的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,保證團隊的穩定性和未來企業的快速擴張,比如合伙人模式,海底撈的“師徒制”,華萊士、半天妖的“合伙人制”,都是遵循“共擔+共創+共贏”的思路打造的組織結構。
品牌通過配股或眾籌的方式,將公司股份下放給員工,將員工從雇傭關系轉變成合伙關系,風險共擔、受益共享,最終形成利益共同體,有效激活員工的積極性,最大程度保證團隊的穩定性。